書法家的故事

王羲之玩珠捨宅

王羲之的書法中鋒運筆入木三分,這固然與他數十年如一日孜孜苦練分不開。但是他多方注意鍛鍊強健的腕力,也不能不說是助了他一臂之力。

王羲之有一顆晶瑩剔透、光華璀璨的寶珠,他平日非常喜愛,常常佩帶在身邊。每有閑暇,便握在手中,來回摩挲,以促使十指運動,增加書寫氣勢。有一天,王羲之手搓明珠正在觀察白鵝的體態姿勢,忽然家中來了一位和尚筆工。羲之連忙放下明珠,與和尚商定買筆事宜。和尚走後,明珠卻不見了,羲之四下尋找,毫無蹤影,心裡十分難過,第二天,那和尚精選了一百管勁毫,遵囑送到王家。羲之明知人來了,卻閉門不納。這使和尚筆工摸不著頭腦,打聽之下,才知道自己已成了偷竊王家明珠的嫌疑犯,頓感冤屈,連日粒米不進,滴水不沾,最後飲恨而死。

在此同時,王羲之家中的一隻大白鵝也不思飲食,顛撞而亡。家人感到奇怪,剖開鵝肚,竟意外地發現了那顆失落的明珠。終於真相大白,原來那天這隻白鵝誤把明珠當糧食吞進肚子裡去了。王羲之看到明珠重現於世,知道那和尚死得冤枉,懺悔不已,於是就把整座住宅和周圍的山地都捐給了佛門作寺廟,並親筆題寫了『戒珠寺』橫匾,釘掛在門上,用來悼念和尚,並告戒自己。

 

蘭亭鵝池碑的故事

在風景秀麗的紹興山陰道上,有一個書法聖地,叫做蘭亭。這裡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寫《蘭亭集序》的地方。從紹興乘汽車經偏門到蘭亭,走過一條石板小橋,穿過一片青翠欲滴的竹林,便可以看到一個三角形的亭子,它覆蓋在一棵四季常青的古樟下面。亭外是一方碧清的池水,幾隻白鵝正悠然嬉游,『白毛浮綠水,紅掌撥清波』,多有詩意啊!亭子裡豎看一塊石碑,碑上刻著『鵝池』兩字,每字足有一張小桌面一樣大呢!說起這『鵝池』兩字,還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。

相傳王羲之愛鵝成癖,他愛養潔白無疵的大白鵝,他愛畫紅冠白羽的大白鵝,他還十分愛寫舒緩有力、美中帶剛、姿勢優美的一筆『鵝』字呢!一天,王羲之正在家磨墨舔筆寫『鵝池』兩字,當他剛剛寫完一筆到底的『鵝』字,忽聞皇帝聖旨到了,他連忙擱筆換衣,焚香接旨。待他接了聖旨,緩緩步入書房時,忽見桌上未寫完的書法竟已珠聯璧合『自動』完成了。而且這續寫的『池』字,卻也筆力雄健,意態秀拔,與自己寫的『鵝』字竟不相上下,還很難分高低。王羲之感到奇了,剛才又沒有外人來過,這『池』字是誰寫的呢?

原來王羲之正在接聖旨的時候,他的八歲的小兒子王獻之到父親的書房裡去了。獻之一看爹爹寫的墨跡未乾的『鵝』字,不禁欣喜若狂,你看多風韻別緻的『鵝』字啊!第一筆,用了一個豐圓渾厚的裹鋒筆法起筆,著意寫出了一個『鵝冠』的形像。接看,筆鋒一轉,挑出了一個『鵝嘴』。剩下的『找』字,又好像是輕輕振動的羽翼。而底下的『鳥』字呢,則活生生的勾出了一隻豐肥雄健的大白鵝。小獻之看得神妙極了,不禁手癢起來,因此寫了這個『池』字。成了我國歷史上父子合璧、傅為千古佳話的書法故事。

後來,王獻之的字也很出名,成為一個大書法家,被譽為『小聖』。

 

王獻之誤筆成蟻

東晉書法家王獻之不僅善書,而且亦擅長丹青。當時有個大司馬叫桓溫,威名顯赫,不可一世。有一天,桓溫拿了一把檀香絹扇要王獻之替他繪畫。王獻之其時剛喝過幾杯紹興老酒,酒後握筆的手有些不聽使喚。他畫好一頭烏駁牸牛後,正要落筆題款,不慎將一滴小墨點濺在牛蹄旁邊。王獻之嚇了一跳,他知道桓溫性子暴躁,弄污了他的畫扇不是鬧著玩的,旁觀的人也為他惋惜。怎麼辦呢?王獻之不動聲色,緊張地思索著對策。突然他靈機一動,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,於是很快地完成了畫面,並在畫扇的另一面用工筆小楷寫了一篇《駁牛賦》。第二天,桓溫高興地把扇子取了去看,他發現畫面的牛蹄旁,有一隻螞蟻似乎在爬動,就用手去彈了幾下,想把它拍去,可是它卻一動也不動,定睛一瞧,原來是一隻畫蟻。這時,桓溫讚不絕口地說:『王獻之的字好,畫也真妙呵,他畫的一隻螞蟻,我還以為是真的呢!』

 

李斯作小篆

小篆又稱秦篆,是大篆的對稱。它的出現,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。據《太平廣記》記載,小篆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整理的。

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學家和書法家。他年輕時就富有政治抱負,起初在鄉村裡做過管理文書的小官,後來隨荀卿學習,曾任廷尉。秦始皇吞併六國,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──秦朝,李斯以他的傑出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被任命為丞相。

秦統一以前,各諸侯國由於長期割據分裂,形成了語言異聲、文字異形的局面,這給疆域遼闊、政事紛繁的秦國迅速推行政令和傳播文化帶來了很大的障礙。秦始皇日夜殷望著有一種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各地流行的異體字。一天,有個近侍對始皇說,李斯擅長書法,可以把這個任務交給他去完成。秦始皇一聽,心裏開了竅,就把李斯叫來,將自己的心願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。李斯遵照秦始皇的旨意,根據平日學書的經驗,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,不到半年時間,就整理出一套筆畫比較簡單、形體較為整齊、便於書寫的文字,叫『秦篆』,呈獻給秦始皇,並在奏摺中說:『上古作大篆,時日久遠,人多不能詳。今刪略繁者,取其合體,參為小篆。』始皇看了李斯的這些新書體,認為很滿意,就把它定為標準字體,通令全國使用。當時,人們對小篆的結構規律還不太熟悉,很難寫得稱心如意。李斯就和趙高、胡毌敬等人制定了《倉頡篇》、《愛歷篇》和《博學篇》等範本,供大家臨摹借鑒,其中以李斯的書法寫得最好,從趙高以下的大臣,都對他表示折服。

秦始皇在位期間,為了『示強威,服海內』,直接了解全國情況,曾先後五次巡遊全國。他每到一郡,常要豎一塊記載他統一六國功德的石碑,碑上的撰文和書法,大多出自李斯的手筆。始皇逝世前一年,他不畏錢江險濤,東下會稽(今浙江省紹興市),祭過大禹陵,登上天柱峰(後改名秦望山)俯瞰東海湧潮後,照例命丞相李斯手書《會稽銘文》。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後,捋捋鬍子遙想未來,無限感慨地對身邊的侍從說:『吾死後五百三十年,當有一人替吾跡焉!』第二天,他又採嶺石鐫刻,然後立於會稽鵝鼻山山頂(後又叫『刻石山』),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『會稽刻石』。

 

土之皮與水之骨
王安石某次向蘇軾炫耀自己對字義的研究頗有心得,蘇軾於是以「坡」字請教。王安石解釋說:「『坡』者,土之皮也。」蘇軾聽了笑道:「如果『坡』是土之皮的話,那麼『滑』豈不是水之骨了?」

 

 

 都是安石的錯
王安石某日與蘇軾一同出遊,見路旁有一堵矮石牆向東傾圮,於是指著它對蘇軾戲語:「此牆東坡矣(這面牆向東傾斜了)。」蘇軾聽罷,不慌不忙地道:「此安石之過也(那都是堆砌石磚不當的緣故啊)。」

一屁打過江
蘇軾與佛印和尚是很好的朋友,兩人常聚在一起討論佛法。某日,寄寓江北瓜州的蘇軾萬分得意地寫了一首〈讚佛偈〉,派人送去給住在鎮江金山寺的佛印,請他指教。佛印打開信,只見上頭寫:
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。
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
「八風」是佛家語,指稱、譏、毀、譽、利、衰、苦、樂八種境界。蘇軾這麼寫,明是「讚佛」,實際上卻在炫耀說自己已到了世間榮辱都無法撼動的地步。不過佛印看完,只是笑一笑,然後在末尾寫了個「屁」字,請來人再送還蘇軾。
蘇軾原以為佛印會對自己寫的偈言讚不絕口,及至開信一瞧,當場怒不可遏,馬上乘船渡江而去,準備找佛印理論。可就在他風風火火趕到金山寺時,卻見深鎖的寺門上貼著一張紙,上頭寫:「八風吹不動,一屁打過江。」蘇軾看了不禁暗叫慚愧:自己明明表示任何榮辱毀譽都無法撼動,結果卻禁不起佛印寫的一個「屁」字,怒氣沖沖地要找他理論……由此可見,自己的修養還不到家。於是,他又心服

口服地返回江北。

 

蘇 束 皮
某天,兩個專唸白字的王姓、符姓二書生來到儋耳的文廟前瞻仰。看了半天,王姓書生開口說:「這座『文朝』座北朝南,風水很好。」符姓書生也不甘示弱,說:「這『又廟』四周山明水秀,風景絕佳。」王姓書生聽了,不以為然地說:「什麼『又廟』,連『文朝』都不認得,可笑!」符姓書生不服氣,反唇相譏:「你堂堂一個讀書人,連『又廟』都會唸錯,實在丟臉!」
兩人正僵持不下時,一個和尚恰好經過。王姓書生趕緊攔下他,說:「師父你來看看,那上頭寫的是不是『文朝』?」和尚還沒回答,符姓書生便搶著說:「明明是『又廟』,你眼睛有問題啊!」和尚見兩人都認錯字還爭誰對,不禁又氣又好笑,搖搖頭便離開了。

 

王、符二生見狀,衝著和尚的背影罵道:「這和尚急著去『化齊』!」這時,在廟裡作客的蘇軾忍不住了,起身走向那兩個唸白字的書生,準備好好教導他們。不料那兩個讀書人一看見蘇軾,竟高興地搶著說:「『蘇束皮』先生您來得正好,請您評斷看看,誰對誰錯!」蘇軾於是吟道:
「文朝又廟本相離,
該死和尚去化齊。
你們兩位別問我,
我也不是蘇束皮。」
說完他搖搖頭,轉身又進廟裡了。

 

 

原文出處:莊訪祺的翰墨情緣